滁州市全椒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医生陈浩,技术好名气在外,曾有不少医院来“挖”他,但实施编制周转池改革后,他选择了“留下来”。
在严控编制总量的背景下,为满足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兼顾社会化的功能定位,着眼解决公立医院“缺编、缺岗、缺自主”的“三缺”问题,积极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的实践探索。
省委编办编制周转池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编制周转池制度,相当于“编制银行”,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前提下,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将长期闲置的空编“使用权”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相当于存款),向教育、卫生等急需行业投放(相当于贷款),专门用于保障专业技术人员。
当前,在公立医院,按照“一院一策”原则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方案,将周转池编制专门用于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护理人员。
为适应医院功能定位、长期发展等需要,我省创新确立了编制周转池“1351”制度架构。截至目前,已覆盖省市县200家公立医院,核定周转池编制6万名,核定社会化用人员额6.6万名。
同时,为破解乡镇卫生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我省还专门建立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依托县域内医共体,建立“县级统筹、乡镇所有、统一使用”的编制管理新模式,与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有效衔接,在全省县域医共体全面推进。
“编制周转池制度有效激活了公立医院人才培养成长机制,让真正的人才留得下、留得住,保障了医院人力资源长期稳定发展。”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几年来,编制周转池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释放了“招才引才有编制、培养晋升有岗位、选人用人有自主”的改革红利。(安徽日报)
为高质高效推进2025年为民实事,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
9月19日上午,富川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富川县”)...
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学术交流,提升其专业...
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
近日,第三届广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师教学能力大...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强化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