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健动态网!

2025年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展示:四维联动“中药产业链”托起农户致富梦

时间:2025-09-28 18:57:16作者:佚名

  

  近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与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联盟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经过初评、汇报展示和专家评审组的全面审议,从全国28个省份、112个地市的170余个案例中,确定30个案例为重点展示对象。其中,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苍溪县中医药管理局申报的3个案例将陆续进行重点展示。

  申报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

  案例名称:四维联动“中药产业链”托起农户致富梦

  案例所在省市县: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磨岗岭村

  案例负责人:郑川

  案例参与人:樊效鸿、王钧冬、陈彬、张慧、代来、张爱民、舒沁浠、董文栋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1.案例背景

  泸定县磨西镇磨岗岭村位于中国最北端彝族聚居地,平均海拔1650米,依托独特的高山气候与民族文化,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村民以种植玉米、养猪为主要的产业经济来源。2022年“9.5”泸定地震后,磨岗岭村一组被判定为“不宜居住”区域,村庄面临整组搬迁和产业重建的挑战,村民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自2018年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选派3批次(5人)驻村干部全脱产到磨岗岭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磨岗岭村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创新“医院+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维联动模式,探索出一条以“中医药产业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

  2.核心问题

  “9.5”泸定地震后,三重困境叠加

  (1)产业断链:旅游停滞、玉米滞销。

  (2)生计危机:村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有返贫风险。

  (3)生态约束:产业发展需兼顾生态保护。

  3.解决方案:以“六大赋能”破局

  (1)党建赋能:医院坚定扛牢帮扶政治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其他院领导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小组,形成坚强领导核心。聚焦帮扶地实际需求,制定帮扶工作要点,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帮扶任务,扎实推进医院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机制赋能: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探索出“医院+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帮扶模式。引入四川省中药饮片公司,与村委会签署三方意向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联系购销机制,形成稳定产销渠道。

  (3)专家赋能:积极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等相关专家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筛选出耐寒、高附加值的中药材紫苏。

  (4)技术赋能:医院领导带领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现场指导,驻村帮扶工作队联合省中药饮片公司开展紫苏栽培技术培训,将培训送到家门口。通过技术赋能,村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了紫苏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培养出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户,推动帮扶地新农村经济发展。

  (5)人才赋能:2023年,医院资助20万元,开启“乡村人才培育工程”,组织帮扶地干部群众到乡村振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培训学习等,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新本领、提升技能水平,培养“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提升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2023年,医院资助20万元在帮扶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组织了上百名村干部和群众外出学习“取经”,学习了中药种植等技术。

  

  2024年,医院资助14.6314万元,开展磨岗岭村农田灌溉用水项目和温室大棚修复项目,积极做好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为紫苏的种植提供了灌溉用水保障。

  

  磨岗岭村的中药材紫苏种植户领取卖紫苏所得款项,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满足与自豪。

  (6)民生赋能:2024年,医院资助14.6314万元,开展磨岗岭村农田灌溉用水项目和温室大棚修复项目,积极做好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为紫苏的种植提供了灌溉用水保障。

  二、案例亮点/创新点

  (一)红色引擎驱动: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化党支部结对共建,派出党建指导组,指导基层党组织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帮助培养6名村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4人。持续深化院地合作,采取“党建+技能培训”的方式,成立“党员+农户”帮扶小组,精准对接需求,化解土地流转矛盾,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二)产业链闭环创新:建立四维模式中药产业链,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瞄准产业发展,创新“医院+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维联动模式,积极引入四川省中药饮片公司,与村委会签署三方意向合作协议,形成稳定的中药材种子发放、培训、指导、收购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链,推动帮扶地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利益共享长效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使该项目成为磨岗岭村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抓手。

  (三)科技+生态双突破:联合四川农业大学专家筛选适宜高寒山区的紫苏品种,驻村工作队联合省中药饮片公司开展紫苏栽培技术培训,覆盖种植全流程管理。通过中药材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

  三、案例成果说明

  (一)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试种30亩,种植户户均增收3111元;2024年中药材紫苏扩种至60亩,共产出10786斤,总价值约16.46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约6308元。其中种植大户王云斌增收4.1万余元,较传统玉米种植效益提升近6倍。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郑川实地调研。

  (二)社会效益持续显现:带动20户脱贫户稳定就业;入选甘孜州国家(省)定点帮扶工作典型案例;在四川省卫健委帮扶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获得《人民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四川机关党建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获致谢锦旗等。

  (三)示范效应逐步形成:通过中药材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为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同时积极探索‘中医药+生态+文旅’的彝区乡村振兴新模式,为磨岗岭村的灾后重建与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原文链接:http://sctcm.sc.gov.cn/sctcm/gzdt/2025/9/27/a31f6dd99519481198ad027cb4c3078f.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推荐内容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动态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动态网 bjdt.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