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璐琦院士团队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检索》(PhytoKeys)上发表研究论文,明确团队发现了一个黄连属新物种,并定名为环江黄连(Coptis huanjiangensis)。
图为环江黄连标本。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黄璐琦院士团队深入广西喀斯特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地调查,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物种,其具有黄连属物种基本的形态特征,但相比已知的黄连属物种,植株更高大,根茎更粗壮,像是黄连中的“巨人”。
中国是黄连属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同时,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多样的小生境,孕育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因此,团队研究人员产生了该物种是否为新种的疑问。调查了近30个黄连属分布区,比对了数百份植物标本……团队历时4年,经过反复踏查、检索比对、形态鉴定及DNA分析,最终确定该物种为黄连属新物种并予以定名。此次发现的环江黄连相比于黄连属其他近缘类群,具有显著更长(近一倍)的叶柄、花葶,更粗壮的根茎,更大的叶片且羽状深裂分离明显。
据团队研究人员介绍,通俗地讲,该物种的价值在于“大”。一方面,这个物种是目前市场用量最大的中药黄连——味连的近亲,黄连入药部位为根茎,这个近缘物种是黄连品种选育、性状改良重要的野生资源,未来,在该物种的帮助下,有可能获取根茎更加粗壮的味连,从而大大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植株高大,根茎粗壮的特点预示着其为潜力巨大的新药用资源,对黄连产业发展意义深远。同时,该物种的发现也完善了黄连属的分类学研究,对该属的系统发育与群体进化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郭兰萍研究员与袁庆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汪奕衡博士与孙嘉惠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和国家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遗传资源管理项目资助。据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共见刊发表163个中药新种,并对这些新种进行了药用价值的调查和分析,对一些重点新种的界定,黄璐琦院士团队做到了居群水平的进化研究。
9月19日上午,富川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富川县”)...
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学术交流,提升其专业...
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
近日,第三届广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师教学能力大...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强化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感...
2025年是自治区计生协成立40周年。9月26日上午...